台湾佛教寺院

2024-05-19 17:38

1. 台湾佛教寺院

  中台禅寺有以下的简介
  民国七十年代初期,台北县万里乡芥子山区,有一位貌似庄稼汉的僧人,独居在简陋的茅棚,衣破衲、食粗蔬、勤修苦行,过著刻苦朴实的隐居生活。

  后来由於产业道路的兴筑,过路的游客发觉这世上竟然还有这样坚忍实修的苦行僧,於是开始向这位器宇超凡、气定神闲的修行人请教佛法,从而大为折服。逐渐地,访客成了皈依弟子,请法者络绎不绝。

  这一位隐居荒野山林的实修行者,经由弟子的口耳相传,声誉日隆。这便是 上惟下觉大和尚开始度众的因缘, 大和尚的出现,真可说是龙天拥出。


  祖庭振宗风

  十方大觉禅寺,乃禅宗开台重镇。位居基隆,踞山面海,清净绝尘。开山祖师 上灵下源老和尚,乃一代高僧 上虚下云老和尚嫡传法脉。民国四十二年,应请来台,发愿致力於弘化度众,并屡兴戒会,弘传毗尼,利乐有情,遂令十方大觉禅寺名动诸方。


  精进策初心

  上惟下觉大和尚躬逢其时,三十余岁前后,在大觉依从灵源长老剃度出家,字号知安,法名惟觉。在十方大觉寺,他发大愿心:每天凌晨两点钟,当僧众们还在养息时,担任香灯职务的他,便已经起来整理大殿,内外环境打扫得乾乾净净;在僧众们午后养息时,常独自留在大殿礼佛,不稍休息;乃至於在园头繁重的劳务上,仍精进不懈,总见他头戴一顶斗笠,视线不超过一公尺的范围,收摄六根,专心用功。如此不断精勤努力,遂深契实相念佛,禅净一如的至理。


  闭关住茅棚,深深海底行

  由於修行上的进境, 大和尚决定闭关专修,更上层楼。遂离开了十方大觉寺,先后到过宜兰吉祥寺、新竹圆明寺、香港大屿山等地闭关。民国六十年代末期从香港返回台湾,住在台北县的石碇、平溪,有时也到台北市信义路的一处讲堂授课。后来几位居士发心在万里灵泉寺的现址买了一小块地供养他,於是 大和尚盖了一间简陋的茅棚,继续他的清修生涯。

  民国七十四、五年间,阳明山国家公园内兴筑了一条产业道路。恰好,这条道路经过茅棚的前面, 大和尚独居用功的情形才逐渐被过路的游客知晓。据一些最初接触大和尚的弟子们说,当时 大和尚看似庄稼汉,朴实厚重,生活很刻苦,身上穿的是缝缝补补的破旧纳衣,日常佐餐的是自己种的辣椒、地瓜、地瓜叶及自制的泡菜。居士们看到 大和尚日子过得这麼艰辛,有时候会带些食物供养 大和尚,但 大和尚都不吃,原封不动的摆在桌上好几天。

  这世界上竟然有这麼坚忍修行的师父!许多路过的访客深深受到感动,於是开始向 大和尚请教佛法,或是人生的问题。他们发现, 大和尚真是智慧如海,总是给他们非常圆满的答案。逐渐地,访客变成了皈依弟子,再经由弟子的口耳相传, 大和尚的名声一天天的传播开来。


  灵泉寺

  由於因缘逐渐具足,慕道求法者日渐增多, 大和尚有感於机缘成熟,因而应请创建了灵泉寺。民国七十六年有四个人出家后,成为灵泉寺的第一批僧众,请法供养的在家居士也有两三百人。 大和尚慈悲,亲自带领弟子,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翻盖一间小小的玉佛殿,举办了灵泉寺第一次的『禅七』,参加的僧俗弟子约有二十多人,此次极小规模的禅七,揭开了中国禅宗的新史页,民国八十一年,一连四十九天无间断的七期禅七,震撼了海内外佛教界。

  大和尚应机施教,禅法极为活泼圆融,并无固定形式,往往一棒一喝,一言一举,乃至一默一止,都可使学人受益良多。在禅七中, 大和尚开示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三个法门,以指导学人禅修,直契心性。 大和尚躬亲主持禅七近百次,亲炙学人逾数十万人,涵盖行政、工商、教育、司法、文化、科技、艺术、医学、传播等各界。海外僧众及居士返国参加者亦不乏其人,并恭请 大和尚前往美加主七。近世以来,禅法隐没,禅师难遇, 大和尚以禅七指示禅修之正途,由是扬声海内外,普传心法。

  除了禅七之外, 大和尚也常应各界之邀请,开示佛法。每年的无遮法会、弘法大会,吸引成千上万的社会人士前来听闻佛法,许多人在 大和尚慈悲、智慧的摄受下,蒙获法益,踊跃布施房舍供作道场,接引初机,对於转移社会风气、净化人心发挥莫大的功能。


  中台山

  由於 大和尚高树法幢,大振宗风,缁素闻名前来参访、皈依、受戒甚至剃度者急遽增多,灵泉寺现有道场空间早已不敷使用,亟待另觅新址扩建,尤其是晚近以来,世衰道微,人心沉沦,以弘扬佛法来转移风气,净化人心,益显重要与迫切。 大和尚有感於弘法之任重大,乃决定於南投县埔里镇,兴建规模宏伟之新道场——中台禅寺,以此接引更多学人,济度更多众生。「迢迢弘法路,常游无疲厌」,正是 大和尚最好的写照。只看到 大和尚日夜奔波,宵衣旰食的辛劳,弟子们请 大和尚稍作休息,他老人家总是说∶「这是我该做的。」

  中台禅寺建设完成, 大和尚法缘更见殊胜广远,各界显达素仰 大和尚智慧德行,来寺拜会者络绎不绝。久闻中台禅寺禅法及建筑之美的参访团体,更遍於各阶层。

  而多元的法会活动,更显示了 大和尚弘扬佛法,不辞劳苦的菩萨愿行。一如 和尚常提示四众弟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为修行方针,救护众生之本愿;在 大和尚的身教、言教中,无一不是佛法的真实体现。


  普台教育

  为培养学养俱佳的下一代,贡献社会,服务人群,中台禅寺开山方丈 上惟下觉大和尚继续不断的脚步,积极创办普台国民中小学与普台高中。历经六年寒暑精心规画,小学部已於二○○四年正式开学,国中部自二○○六年招收七年级学生,普台高中也於二○○九年八月落成开学。创校开学以来,普台学子於各方面展现出丰硕的学习成果,深获家长及各界的肯定。

  继普台国民中小学后,历经六年半的筹备申请,普台高中也於二○○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举行落成开学大典,实践普台小学、国中、高中「三学一贯」的全人教育理念,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以培养才德兼备的社会栋梁。


  中台山博物馆

  文物,是佛法递代千古相承的历史见证,为推广佛法艺术化、保存传统文化,中台禅寺自草创时期,即致力中台山博物馆之筹备,除了将佛教艺术发扬、弘化,更进一步保存、修复整理佛教文物,行历二十余载。在十方善信的期盼与护持下,中台山博物馆於二○○九年十月三日隆重开馆,藉由佛教文物的展示,增进大众对佛教历史文化的认识,进而於佛法生敬信心,植下生生世世的菩提道种。

  http://www.ctworld.org/index.htm

台湾佛教寺院

2. 台湾最著名的佛教寺庙 或最大的佛教寺庙

台湾的四大丛林
  台湾的宗教信仰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多元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等,都有广泛的信徒。
  据说,信众最多的是道教,也就是信奉保佑出海平安的天后妈祖,这对于身居海岛、世代与海相接的台湾人来说,当然是很好理解的。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宗教的信徒,近年来似乎有增多的趋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金碧辉煌的佛寺和妈祖庙之间,不时也能看到高悬十字的尖顶教堂。而台湾的佛教,不仅信众少于道教,历史也不及道教悠久。当然,实际上很多人既信仰道教,同时也信仰佛教。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众多高僧的弘法,几十年来台湾的佛教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大丛林”,即:证严上人的慈济功德会;星云大师的佛光山;圣严法师的法鼓山;惟觉老和尚的中台禅寺。
  这四大丛林,几乎都有庞大的僧侣组织和百万信徒、广袤的庙宇和巨额的资产,还兴办了学校、医院,并拥有自己的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在岛内和两岸三地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大丛林,就其在台湾的地域分布而言,恰好南、北、中、东各一。法鼓山在台北县,位于台湾北部;中台禅寺在台中的南投县,即台湾中部;佛光山在高雄县,号称“台南佛都”;慈济在花莲县,居台湾东部。当然,每大丛林在台湾各地乃至海外还有各自的分支机构。就其承继祖庭与弘法方式而言,四大丛林既各有所宗、各具特色,又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就是弘扬“人间佛教”,也就是推动佛教面向人间,服务社会。
  一
  证严上人是一位瘦弱而坚强的女性,也是四大丛林中唯一一位比丘尼佛教领袖。她出生于台中一个富裕家庭,因父母多病,自幼出入寺庙,为父母消灾祈福。25岁自行剃度出家,后皈依印顺长老为师,秉持师命“为佛教、为众生”,于1966年在花莲县创办“慈济功德会”。从最初竹筒里省下的五毛钱到今天募集的上百亿善款,从最初只有30多个信徒到现在的400万会员,从最初花莲起步到如今在全球60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证严上人和慈济人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他们奉行“慈悲为怀、济世救人”的宗旨,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的身影。慈济的慈善志业,涉及到赈灾、环保、骨髓捐赠、干细胞移植等多个方面,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如非洲、阿富汗、科索沃,当然也包括中国大陆,特别是在2003年SARS(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在台湾,我们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慈济义工在为各种善事忙碌,他们中有老板、富商、官员、明星、妇女、学生,不同国籍、种族、宗教信仰的人,纷纷投身于慈济事业中。据说,台湾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或多或少参加过慈济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的事业和活动。因此,慈济以其非凡的慈善业绩,于2003年以“台湾佛教慈善基金会”的名义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证严上人也被誉为“东方特蕾莎”,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有人则干脆称之为“人间观世音菩萨”。
  二
  法鼓山的圣严法师,已于2009年2月圆寂。马英九等台湾政要亲往吊唁,马英九作为法师的弟子,还亲手安放了师父的舍利函下葬。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和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均发去唁电,足见圣严法师在台湾佛教界的地位。圣严法师是江苏南通人,14岁在家乡狼山广教寺出家,后从军到了台湾,曾任国民党军情人员。1960年退役后再入佛门,并到日本求学获得博士学位。圣严法师学成后,回到台湾师承农禅寺东初老人,1977年老人圆寂后接掌佛门事务,1989年在台北县金山乡购地创建法鼓山。圣严法师是台湾少有的“博士”僧、学问僧,对佛学有极为精深的研究,是一位大学者、作家、教育家。他一生用中、日、英三种文字写下了百余种著作,如《正信的佛教》、《戒律学纲要》、《禅修指引》、《放下的幸福》、《智慧人生书》、《美好的晚年》等都是台湾长盛不衰的畅销书。圣严法师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主张以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推动全面教育,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僧伽大学、法鼓大学等院校,又担任台湾多所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发起“心灵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影响相当广泛。因而,他被誉为“全体台湾人的精神支柱”。
  三
  以上两大丛林,可惜在台期间我无缘拜访其大本营,而佛光山与中台禅寺则有幸结缘,更有切身的感受。
  先说说中台禅寺。中台禅寺位于台中南投县埔里镇,与日月潭邻近,仅20分钟的车程。也许因为这一关系,中台禅寺成了来台必去的旅游景点。也许与日月潭没有多大关系,完全是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吸引了广大游客。
  我们从台中市出发,大约一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中台禅寺。远远地望去,禅寺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建筑极为雄伟壮丽,为台湾著名设计师李祖原居士,也就是台北101大厦的设计者设计。他设计之前遍访世界各大寺庙和教堂,以吸取所长和激发灵感。惟觉老和尚亲自主持,历时10年,耗资40亿台币,于2001年9月1日禅寺正式落成开光启用。中台禅寺建成后却褒贬不一,赞扬者认为其突破了一般寺庙的格局,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反对者则以为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但不管怎样,其建筑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弘阔,用料之考究,设备之先进,都令人叹为观止,无怪乎人们要冠以“五星级”寺庙的雅号。
  这里没有一般寺庙的山门,我们在寺前下车,顺一坡道拾级而上,颇似西藏布达拉宫。进门后受到寺方接待,副住持见尊法师在会客室与我们交谈、品茗,安排一比丘尼陪同参观。在一层大殿,我们看到高大无比的四大天王,感觉比古埃及神庙的神像还要壮观。二层是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据说是由印度的红花岗岩雕琢而成。从二层我们直接乘电梯到达16层,由上而下参观。无论是佛殿还是禅堂,都清雅敞亮,美轮美奂,没有普通寺庙那种香烟缭绕、嘈杂拥塞的感觉。整个寺庙不设香案,不点香火,佛像前敬献的是鲜花睡莲,完全符合当下提倡的低碳环保理念,我以为这样的礼佛方式实在值得推广。
  参观禅寺一个多小时,接着再去参观禅寺的博物馆。当时正逢浙江省博物馆有关阿育王塔(即雷峰塔)的专题文物展在此借展,这是难得一见的。我们先参观了这个专题展,再看禅寺常设展。中台禅寺自身收藏的文物,大都与佛事相关,按照材质的不同(如铜、铁、木、石、纸、帛等)分类展示,颇多珍品。博物馆的馆长是一位比丘尼,有博士学位,亲自为我们讲解。就其设施和展示手段而言,即使与普通公共博物馆相比也毫不逊色,堪称一流。
  参观结束后,回想见尊法师在接待我们时提到惟觉老和尚提出的佛教“五化”,即科学化、艺术化、生活化、教育化、学术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佛教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到了中台禅寺一定能得到某些真谛。这的确是一座与时俱进的丛林(自注:“与时俱进”是陪同的比丘尼一路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佛教现代化在这里可以说达到了极致,留下了时代的印迹,即此一端其功亦伟矣。
  惟觉老和尚是四川营山人,多年来一直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推动两岸宗教文化交流。早年提出“三通”论:“两岸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佛教未通,中台先通。”前些年岛内“台独”分子搞所谓“公投”,惟觉老和尚坚决反对这种分裂国家的行径,呼吁“绝对不领公投票”。近年来,选送了多位中台禅寺的年轻法师到四川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今年他不顾80多岁的高龄,还专程来大陆参观了上海世博会。
  四
  最后说说佛光山。佛光山位于高雄县与屏东县的界河高屏溪北岸,原本是一座荒山,星云大师于1967年购得此地,率领众徒披荆斩棘,苦心经营几十年,现已成为绿树成荫、殿宇相接、气象万千的佛教圣地。
  星云大师是佛光山的开山宗主,在台湾宗教界享有崇高地位。不仅如此,他把佛教事业发展到全世界,是一位极有国际声望的高僧大德。但通过几次接触和交谈,感到大师其实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谈吐幽默的智者。
  与星云大师结缘,要感谢我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先生。他早年通过赵朴老拜会了星云大师,后来又在大师创办的佛光大学任教,因而与大师十分熟悉。我们第一次与星云大师见面是在台中别院(佛光山在台湾各大城市都设有这样的分支机构),大师一连讲了几个机智幽默、寓意深刻的笑话,令人捧腹。随后不久,我和田青应邀参加在台北别院举办的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开幕式,与大师交谈,得知大师与家父同年(1927年生人),更有了亲近之感。大约半年后,我与田青竭力推动,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于今年5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大师亲临现场讲话,并到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了演讲,受到热烈欢迎。在京期间,我陪同大师,对大师有了更多的了解。
  星云大师是江苏江都人,12岁在南京栖霞山出家,后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1949年春组织僧侣救护队来台湾,早年主要在宜兰弘道,历尽艰辛。创建佛光山后,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如西来、南天、南华等寺,分别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创办9所美术馆、26所图书馆、12所书局、50余所中华学校、16所佛教丛林学院,暨智光、普门、均头等完全中、小学,美国西来、台湾佛光、南华及澳洲南天等大学,实现了自己“佛光普照五大洲”的宏愿,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佛教大业。
  大师著作等身,著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据大师告诉我,他青年时代从事过文学创作,写过小说、剧本,主编过杂志,因此大师的著作,无论是宣扬佛法还是劝导善行的书籍,都明白晓畅,引人入胜。这是我拜读了大师相赠的几部著作之后的一点感受。
  星云大师早在58岁的时候,就极为明智地退出了佛光山住持事务。但是,在大师制定的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下,佛光山的事业依然蓬勃发展。在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总馆长如常法师陪同我们参观了禅堂、寮房、书店、大佛城、大雄宝殿、大悲殿、大智殿、美术馆、宗史馆……无处不感受到大师的精神和魅力。最后,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佛陀纪念馆,这是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繁忙的建筑工地,预示着佛光山更加美好的前景。
  (作者王能宪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3. 台湾佛教的介绍

佛教在我国台湾省的信仰人口约548.6万人,占2300万人口的23.9%,不过,其信仰人数可能与道教、儒教或其他台湾民间信仰有重叠的情况。据美国国务院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台湾有多达80%的人口信奉某种形式,掺杂有佛教信仰因素的传统台湾民间信仰或台湾宗教。因此就广义而言,在台湾,与道教混淆的佛教人口可说广达80%。

台湾佛教的介绍

4. 台湾四大佛教圣地

台湾四大佛教圣地

5. 台湾的佛教集中在哪个区

台湾宗教信仰普偏,并没有特别集中在哪个区域。
庙宇在城市或乡镇,随处可见。
 
但是,北、中、南、东四个区域,有四个较大的道场。
北部是法鼓山、中部是中台禅寺、南部是佛光山、东部是慈济。
换言之,该区域佛法的传布、志业、生活应用概况等,这四个道场颇具代表性。

台湾的佛教集中在哪个区